在中国,釉色始于单色釉,由于中国瓷釉中含有不同的化学物质,瓷器烧制后呈现不同的单一色。
委青釉:为我国早的瓷釉颜色,商代中期就已出现,宋瓷中有官窑、汝窑、龙泉窑、越窑、耀州窑等,烧制程度不一的青釉。绿色釉料有天青、粉青、豆青、冬青、翠青、灰青、虾青、影青、蛋青等。
黑色釉面:釉面为黑色,主要色料是氧化铁和少量锰,钴,铜。南方黑釉始于汉代,北方黑釉始于唐代,清代康熙年间又发明乌金釉,通体乌黑,闪耀着金光。黑釉有黑釉,墨釉,乌金等。
绿色釉料:铜为着色剂,铅为化合物的助溶剂,低温烧成。宋瓷上的绿釉多为深绿,明正德时期的孔雀绿十分突出,明中期出现瓜皮绿、水绿釉,是康熙时期有名的彩釉,在康熙三彩和五彩中经常使用。
白色釉料:釉料含铁少,高温下烧制,白色釉料也可分为甜白,象牙白,猪油白,卵白,月白,青白,鱼肚白等。
红釉:铜釉为主色,包括祭红,豇豆红,宝石红,郎窑红,抹红,珊瑚红,胭脂红,粉红,海棠红,矶红,肉红,鲜红,朱红,大红,柿红,盖血红,娃娃红等。
釉料: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,又称铁黄,分高、低温烧制方法。黄釉包括蛋黄,嫩黄,鸡油,姜汁,鹅黄,鱼子黄,蜜蜡黄,鳝鱼黄等。
青釉:青釉包括雾蓝,洒蓝,天蓝,翠蓝,宝石蓝,抹蓝,祭蓝等。早的低温釉出现在唐三彩中,至元时烧成高温蓝釉。明宣德青釉以宝石蓝、祭蓝为主。
紫釉:紫釉有茄皮紫,猪肝紫,玫瑰紫等。茄皮紫是其中有名的一种,出现于明代中期,后经历代烧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