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床,这个被誉为工业母机的制造设备,一直都是支撑一个国家从基础制造走向高高端制造的核心利器。新中国成立之初,为了改变我国传统工业基础薄弱的现象,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机床产业。彼时的中国机床曾迎来短暂的辉煌,比如当时知名的“十八罗汉”、“七院一所”等,这些机构直接加速了中国机床工业体系的成形与快速扩张。
国产“十八罗汉”曾一度代表着中国机床行业的技术和规模的高水平,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,在“十八罗汉”中也曾孕育出部分1流的机床企业,比如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,这两家中字头企业曾于2008年分别占据了全球机床制造业企业产值第8和第10的位置。
尤其是作为“十八罗汉”的头号玩家,沈阳机床更是一路高歌猛进,至2012年,在全球机床排行榜上,沈阳机床还曾以180亿元的销售额世界1。可以看出,当时中国机床产业的蓬勃生命力,很多人也为中国机床的发展不断叫好,并希望中国机床能够以此迈进世界拔尖水平。
然而,事与愿违,沈阳机床这种蓬勃发展的势头并未持续多久,反而犹如昙花一现一般很快就销声匿迹,石沉大海。而随之一道沉寂的还有整个中国的机床产业,不仅往日辉煌难以再现,反而经营越来越困难。
根据国家统计局新发布的年度中国机床市场的相关数据可知,从2012年到2019年,中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缩减高达50%以上,2012年整年的金属切削机床产量曾高达88.23万台,而至2019年,中国金属切削机床的产量却仅有41.6万台。而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,仅前两个月份的切削机床产量就直接下降44.6%,同时,全种类机床出口量也降低了27.1%,而在全球机床企业产值排名中,已经见不到十多年前还占据两个席位的中国机床企业,取而代之的是全部被德日美企业。
根据新的全球机床企业排行榜可以看出,山崎马扎克(日)、通快(德)、德玛吉森精机(德日合资)等老牌企业重新回到前列。而在全球TOP10中,日、德各占据4席、美国占据2席,中国无一上榜。
短短几十年,从高峰到失落,从辉煌到落败,中国机床不仅没有实现高端目标,反而长期处于低端混战、中端争夺、高端失守的尴尬境地。据统计,中国高端数控机床的国产化概率不到10%,90%以上靠进口,这不禁让人感慨,作为全球机床第1大生产国、第1大消费国,中国机床产业为何惨到如此地步?
首当其冲,自然是技术落后。由于历史原因,一方面是我国工业基础薄弱,技术经验积累不足,完全靠自己实现从无到有、再到高端制造无疑是困难重重。技术进步自然是有的,但周期太长,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,而资本是不等时间的。
另一方面则是国外企业对技术的长期封锁与压制。长期以来,中国企业也试图走以市场换技术的研发路线,曾先后与国外名企合作,比如引进美国桥堡技术、引进日本机床、收购德国希斯等等,但均因技术封锁而失败,这迫使中国不得不走长期自研的道路。
要说自研就自研吧,中国又不是第1次经历这种打压。可是,国外企业为了占据中国市场,更是定向打压中国企业,比如一旦中国企业实现技术突破,国外企业立刻低价倾销,借此让中国企业巨额的研发费用打水漂,长而久之,国产机床企业难以为继,想要在高端上有所突破自然难上加难。
当然,核心技术缺失、国外企业打压这些只能算是外因,而另一个导致“十八罗汉”们失败的关键内因则是自身发展战略、经营管理,经营体制等与市场竞争的要求不匹配,甚至与产业规律背道而驰。
中国企业向来贪大求快,但凡有了一点成绩就开始大跨步式扩张前进,开始哄抢市场,而不注重潜心提升技术。长此以往,只会培养更多的竞争对手,而原本的技术优势因为没有及时升级积累,也不再是一种优势。尤其是机床这种高技术门槛,需要长期技术积累的行业,没有核心的技术优势,贪多只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艰难处境,沈阳机床与大连机床就是前车之鉴。